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素,即是俗稱氟利昂(Freon)的氟氯碳化物,由於穩定性高,不自燃、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學變化,以及對人體傷害較小等優點,因而使用遍及各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。
其中又以CFC-11(CCl3F) 、CFC-l2 (CCl2F2) 及CFC-113(C2Cl3F3)三種原料佔最大使用量,使用範圍包括:
- 發泡劑:硬質PU 發泡、軟質PU 發泡、聚苯乙烯(PS)發泡及PE 發泡等,如:CFC-11 。
- 冷媒:冷凍機、冰箱、汽車、空調用冷媒,如:CFC-11、CFC-12。
- 清洗劑:印刷基板、半導體材料等電子零件及光學零件清洗劑,如CFC-113。
- 噴霧劑:化粧品、醫藥品、清潔用品等需要推進之噴霧裝置,如CFC-11、CFC-12 。
此外,海龍(Halon)也是全鹵化碳氫化合物,因具有特別的防火效果,常作為許多需要防火安全場所的滅火劑。然而,由於海龍破壞臭氧的能力(ODP)更甚於CFC,所以在使用上更值得關切。
臭氧(O3)是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,略帶有淡藍色的氣體,在大氣層中,氧分子(O2)因高能量的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(O),而氧原子與另一氧分子結合,即生成臭氧(O3)。
臭氧又會與氧原子、氯或其他游離性物質反應而分解消失,由於這種反覆不斷的生成和消失,才能使臭氧含量維持在一定的均衡狀態,而大氣中約有90%的臭氧存在於離地面15到50公里之間的區域,也就是平流層(Stratosphere),在平流層的較低層,即離地面20 到30 公里處,為臭氧濃度最高的區域,稱為臭氧層(Ozone Layer),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,以保護地球表面生物,不受紫外線侵害。
臭氧又會與氧原子、氯或其他游離性物質反應而分解消失,由於這種反覆不斷的生成和消失,才能使臭氧含量維持在一定的均衡狀態,而大氣中約有90%的臭氧存在於離地面15到50公里之間的區域,也就是平流層(Stratosphere),在平流層的較低層,即離地面20 到30 公里處,為臭氧濃度最高的區域,稱為臭氧層(Ozone Layer),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,以保護地球表面生物,不受紫外線侵害。
1) 酸雨因pH值小於5.0 以下,造成土壤、岩石中的有毒金屬元素溶解,流入河川或湖泊,嚴重時河川中的生物(包含水生植物)會大量死亡。
2) 以河川酸化的水質灌溉農作物,因灌溉水累積有毒金屬,將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,進而影響人體健康。
3) 酸雨會影響農林作物的產量,同時土壤中的金屬元素因被酸雨溶解,造成礦物質大量流失,植物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,將枯萎、死亡。
4) 湖泊酸化後,可能使生態系改變,甚至湖中生物死亡,生態系活動因而無法進行,最後變成死湖。
5) 腐蝕建築物、公共設施、古蹟和金屬物質,造成人類經濟、財物及文化遺產的損失。
6) 刺激人類眼睛和皮膚,對人體造成傷害。
2) 以河川酸化的水質灌溉農作物,因灌溉水累積有毒金屬,將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,進而影響人體健康。
3) 酸雨會影響農林作物的產量,同時土壤中的金屬元素因被酸雨溶解,造成礦物質大量流失,植物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,將枯萎、死亡。
4) 湖泊酸化後,可能使生態系改變,甚至湖中生物死亡,生態系活動因而無法進行,最後變成死湖。
5) 腐蝕建築物、公共設施、古蹟和金屬物質,造成人類經濟、財物及文化遺產的損失。
6) 刺激人類眼睛和皮膚,對人體造成傷害。
大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( CO2),所以正常雨水本身會略帶酸性,pH值約為5.6,因此一般是以雨水中的pH值小於5.6稱為酸雨。雨水除受二氧化碳( CO2)影響外,自然界許多自然現象對於雨水pH值也會有影響,可使pH值的變化介於4.9~6.5之間,因此以pH值小於 5.0 作為酸雨。
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相當多,污染來源大致可分為兩類:其一為自然物質,其二為人為物質。前者如:火山爆發噴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懸浮固體物、自然水域表面釋放的硫化氫、動植物分解產生有機酸、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釋放的硫化氫、 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,都會使雨水的pH值降至5.0左右;後者則因工業化後,石化燃料大量使用,燃燒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( CO2)、 碳氫化合物(HC)、SO2、NOX及懸浮固體物,排放至大氣環境中,經光化學反應生成硫酸、硝酸等酸性物質使得雨水的pH值降低,形成酸雨。
酸雨的正確名稱應為「酸性沈降」或「酸沈降」
造成雨水酸化的污染物相當多,污染來源大致可分為兩類:其一為自然物質,其二為人為物質。前者如:火山爆發噴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懸浮固體物、自然水域表面釋放的硫化氫、動植物分解產生有機酸、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釋放的硫化氫、 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,都會使雨水的pH值降至5.0左右;後者則因工業化後,石化燃料大量使用,燃燒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( CO2)、 碳氫化合物(HC)、SO2、NOX及懸浮固體物,排放至大氣環境中,經光化學反應生成硫酸、硝酸等酸性物質使得雨水的pH值降低,形成酸雨。
大氣中吸收紅外線特別多的氣體大致分為:
1)水(H2O)
2)二氧化碳(CO2)
3)臭氧(O3)
4)甲烷(CH4)
4)氧化亞氮(N2O)
這些氣體也被稱為『溫室效應氣體』(Greenhouse gases)。
1)水(H2O)
2)二氧化碳(CO2)
3)臭氧(O3)
4)甲烷(CH4)
4)氧化亞氮(N2O)
這些氣體也被稱為『溫室效應氣體』(Greenhouse gases)。
溫室效應可分成自然的溫室效應與人為的溫室效應。
自地球形成以來,大氣層的成分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尤其是大氣層內的微量氣體,其數量雖微小,但對全球環境的影響卻佔有決定性角色。
其中地球溫暖化的原理,就如同溫室(Greenhouse),大氣層吸收來自地球表面所釋放的輻射,再反射回地面,藉著此種自然的溫室效應,維持地表的溫度。若大氣層不存在,地球的溫度將會比目前的溫度低。
近年來,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成長,所製造生氣的化學品而產生空氣污染,污染物改變大氣結構,地球的環境正以驚人的速度惡化。其中特別是石化燃料燃燒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(CO2)氣體,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層後,吸收地表輻射,造成人為的溫室效應,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。
自地球形成以來,大氣層的成分,時時刻刻都在變化,尤其是大氣層內的微量氣體,其數量雖微小,但對全球環境的影響卻佔有決定性角色。
其中地球溫暖化的原理,就如同溫室(Greenhouse),大氣層吸收來自地球表面所釋放的輻射,再反射回地面,藉著此種自然的溫室效應,維持地表的溫度。若大氣層不存在,地球的溫度將會比目前的溫度低。
近年來,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成長,所製造生氣的化學品而產生空氣污染,污染物改變大氣結構,地球的環境正以驚人的速度惡化。其中特別是石化燃料燃燒後所產生的二氧化碳(CO2)氣體,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層後,吸收地表輻射,造成人為的溫室效應,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。
自19世紀末,空氣中二氧化碳(CO2)濃度增加約28%,地球溫度僅增加0.3℃至0.6℃,海平面約上升10至15公分,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,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,西元2030年時,地球平均溫度將再上升1℃,至2100年時則又上升3℃,此結果將使南極、北極的冰山解凍,海平面上升15至95公分,導致陸地面積縮小,危及人類生存空間與生態平衡(台灣西部海岸線會向陸地後退超過一公里)。此種溫室效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(包括地球、海洋與人類的經濟、社會等)及全球氣候,將有深遠而無法預測的嚴重後果。
人類在從事各種活動時,將空氣、水、土地等自然環境破壞,就稱作『環境污染』。
1)畜牧廢水、工業廢水、垃圾滲出水都是水污染的來源。
2)空氣中有任何污染物的存在,而且數超過正常值,都會人類、動、植物以及物質等,產生不良之影響,即構成了空氣污染。
1)畜牧廢水、工業廢水、垃圾滲出水都是水污染的來源。
2)空氣中有任何污染物的存在,而且數超過正常值,都會人類、動、植物以及物質等,產生不良之影響,即構成了空氣污染。